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公司 > 新闻&媒体

α-熊果苷&β-熊果苷科学实验对比

May 05,2020 10:31 AM 上海 By 比莱



熊果苷,英文Arbutin。发酵来源为a-构型。化学合成为β-构型

 

关于熊果苷的探讨,学术研究类已经很多了,但跟市场端的信息,不论是消费者接收到的、品牌认知的、生产厂配方师所知道的,都跟中立的科学研究实验结果,有那么点距离,甚至是失真。

理由无他,学术不必商业,只管守住真正的研究结论。凡扯到"商业",就会有改编真实故事的私利心,从原料商到保养品制造厂、到品牌商、到终端的代理零售商,每个环节都被修改一点点,最终媒体记者听了品牌发表会之后再写出的文章,传到消费者这里.....。要不变形也难!

真相只有一个,以下咱们就把这个「真相拼图」,用24块,一块块的放对位置,还原回来。


α-或β-,风险大不同

(4) 熊果苷,因为有分解为氢醌与葡萄糖的可能,所以,在安全上,特别在意做成保养品之后,会不会释放出氢醌。法规上,对保养品里氢醌的释出量,也有严格的规范与监测。

(5) 在保养品阶段,释出的氢醌是极其有限的。在烧杯里看熊果苷,除非给予高温(50、60℃)、极酸或极碱(pH<4或pH>9),且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(几个月)酝酿之后,才可能具体测得氢醌的量。

(6) 透过外涂擦的方式,α-熊果苷与β-熊果苷,两者与皮肤接触后的变化,命运大不同。氢醌的释出,是在接触皮肤后才开始。而且β-熊果苷释出的氢醌量远远高于α-熊果苷。

(7) 促使β-熊果苷大量转化为氢醌的关键是β-葡萄糖苷酶。健康的皮肤,表皮层和真皮层中都有β-葡萄糖苷酶的分布。在试管试验里,β-熊果苷在β—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,0.5小时即检测到水解产物氢醌出现,且随着反应时间延长,氢醌的产生持续增加。

(8) 酸性环境与汗液,更是促进β—葡萄糖苷酶对β-熊果苷水解的大帮手。试管试验中,在β—葡萄糖苷酶的存在下,以人工汗液来促进水解。分别在6小时和24小时后,有48%和87%的β-熊果苷水解为氢醌。

(9) 皮肤表皮的微生物细胞膜上,也存在大量的β—葡萄糖苷酶。试管试验中,将β-熊果苷与人表皮微生物作用48小时,β-熊果苷完全被水解,其中大约90.7%的β-熊果苷水解为氢醌。

(10) α-熊果苷,受结构庇荫,不被β—葡萄糖苷酶所水解。对皮肤的美白作用机转,主要依靠完整的α-熊果素结构来抑制酪胺酸酶的活性。而β-熊果苷,则依情况差异,混杂有部分β-熊果苷结构进行酪胺酸酶的抑制作用,另有部分是水解为氢醌作用。


熊果苷产品的过敏问题

(11) 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发现:祛斑类产品,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化妆品类别之一。引起不良反应的祛斑类产品中,约59%的产品配方使用了熊果苷。引起的不良反应,大部分病例发生在6~10月份,较高温度和湿度的天气。这显示,温度高微生物作用发达与湿度高汗液量大,加速了氢醌的生成量。

(12) 化妆品在正常可预见的使用条件下,其所含β-熊果苷与水解后的氢醌被人体吸收。

(13) 透皮吸收试验表明:熊果苷和氢醌均可经皮吸收。氢醌比熊果苷更易经皮吸收。

(14) 动物替代试验发现,熊果素并无眼刺激性、皮肤刺激性和致敏性。但人体细胞活化试验(human cell line activation test,H-CLAT)中,氢醌在无明显细胞毒性的浓度下(13.33μg/mL、20μg/mL和30μg/mL)表现出强致敏性。

(15) 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:含β-熊果苷的化妆品,在使用过程中可能转化为氢醌,对人体有致敏毒性。当β-熊果苷的转化率大于0.015%时,这种转化对人体造成的致敏危险不可接受。


熊果苷安定性的问题 及 α-或β-型美白效果差异数据 请联系我们索取资料,谢谢!




邮件

密码

记住密码